医院围绕防控和医疗两大主线运营成本大增,医疗收入受疫情的影响和冲击,增收乏力,恰又适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力,医院收入遇到“天花板”瓶颈,医院亏损面和亏损额都在呈扩大之势,医院经济运营压力凸显。
为了让DRG用到实处,需要各医疗机构从编码、医院信息系统、数据等多个维度做好充分准备,其中多项涉及对数据管理和信息系统的新要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发布《关于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的通知》,并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供地方按照属地原则对辖区内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DIP技术规范》里不仅有多处提及病案相关内容并强调其重要性,在国家医保版《医疗保障疾病诊断分类及代码(ICD-10医保V1.0版)和《医疗保障手术操作分类与编码(ICD-9-CM3医保V1.0版)》中也规定其标准是医保结算统一和规范使用的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编码。
建立医院运营管理体系必须有医院医疗服务和医疗管理信息化基础,应对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三级、四级要求,建设数据基础域、基础管理与集成域。
10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启动2022年度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2〕325号,以下简称《绩效国考》),10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召开2021年度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视频会议。
业务部门和医院信息系统部门各自基于本部门的角度考虑问题,沟通时使用的“技术语言”需要转换,导致出现业务IT“两张皮”的现象。这是上述两种协作方式都无法克服的弊端。
很多医院认为医院信息系统只是一个管理工具,是一个“烧钱”不创收的工具,信息化满足日常基本管理就行,没必要投入过多的预算和精力。
根据《四川省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21年版)》,第一部分前置要求、第二部分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安全监测数据、第三部分现场检查。包括公共卫生职责(发热门诊规范建设和核酸检测能力)、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评估结果、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电子病历(医院系统)评级、资源配置与运行、医疗服务能力与医院质量安全指标、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指标等方面。
部分医院在内部岗位设置中开展积极探索,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设立专科运营助理,协助临床科室主任将医院战略目标与科室发展有机结合,帮助科室主任进行日常管理,整理、分析科室运营信息并上报医院管理系统,并承担科室、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等工作,提升医院、科室管理效率和水平。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强了公立医院的主体地位,并进一步提出了公立医院注重医疗质量、精益化管理和注重人才技术、医院信息系统等方面的要求,其意在要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在老百姓眼中,“三甲医院”是医院的金字招牌,因为“三级甲等”是国内医院评审标准的最高级别。但出于与境外医院开展业务交流、接受国际商业保险支付等需要,很多医院也渴望获得“国际版”的高水平医疗标准认证,为此也不断升级医院管理系统的相关功能。
实施电子病历医院系统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电子病历的建立、记录、修改、使用、存储、传输、质控、安全等级保护等管理制度。
本文以医院为例,从分析基层医疗单位面对医保改革的管理运营方式以及应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措施入手,进而分析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给基层医疗机构带来的管理变化,核算变化,思路变化来阐述如何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优化医院管理及经济运行。
政策导向、内部驱动、民众需要,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医院的必答题。但医院信息系统的数字化转型,尚缺少一张目标清晰、步骤严谨的路线图。
获取营销干货和最新活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