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解决方案
经典案例
资源中心
关于我们
4009-612-812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资源中心 > 干货分享 > 详情

20亿中央财政砸向公立医院改革!县域医疗+智慧医院成重点​

2025年8月,一则来自财政部与国家卫健委的联合通知——《关于下达 2025 年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助资金(第二批)预算的通知》明确,将向20个示范城市下达总计20亿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这笔钱将花在哪?会给患者、医院带来哪些改变?又将如何推动医疗生态的深层重塑?我们从政策内涵、实施路径、地方实践及未来挑战等维度,一一拆解。


1.从“输血”到“造血”,改革逻辑的升级迭代


  • 诊疗能力提升:让市县医院“能看病、看好病”

过去,基层患者“大病不敢看、重病往大城市跑 的现象,根源在于市县级医院诊疗能力不足。此次专项资金将重点投入设备更新与学科建设,比如为县级医院补充CT、核磁等关键设备,支持肿瘤、心脑血管等特色专科发展,从硬件到软件双管齐下,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 分级诊疗深化:破解“看病难”的关键一步

20亿资金将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比如通过建设县域医共体,实现“乡镇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避免患者重复跑路、重复检查,同时引导大病患者有序转诊,缓解大城市医院的诊疗压力。


  • 智慧医院赋能:用技术让医疗更高效、更省钱

信息化是医疗改革的“加速器”。此次资金明确向智慧医疗倾斜,无论是AI辅助诊断、互联网医院建设,还是DRG/DIP支付改革与大数据监管的结合,都旨在通过技术优化诊疗流程、精准控制医疗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财政采用“竞争性评审+绩效奖补”机制:先通过评审筛选出改革意愿强、方案可行的城市,再根据后续改革成效发放奖补资金。这一机制既确保了资金精准用在“刀刃上”,也倒逼地方主动创新改革模式,避免“等靠要”的消极心态。


2.示范项目:县域医疗与智慧医院的“双轮驱动”


  • 县域医疗:从“单点突破”到“体系重构”,补上基层短板


此次中央财政不仅在20亿公立医院改革资金中向县域倾斜,更在“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中单独投入88亿元支持县域医共体建设,核心是打造“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检查、检验检测、消毒供应),彻底解决基层医疗资源碎片化的痛点。


  • 设备升级:让基层有“趁手工具”


中央资金将支持约600个县域医共体配备1.1万台(套)设备,包括CT、核磁、超声等高端设备,过去“乡镇医院只能看小病”的局面将逐步改变。比如山西某县域医共体,通过资金支持配备了移动DR设备,乡镇卫生院能直接为老人做胸部检查,结果实时传输到县医院诊断,极大方便了农村患者。


  • 人才培育:破解“引不进、留不住”困局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已累计输送超10万名基层医护,同时专项资金还支持“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人才激励机制。


  • 利益共享:让基层有动力

山西太原推行“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付费”模式:医保基金按区域内居民人数打包给县域医共体,结余资金按比例分配至县乡村三级。这一机制让基层医院从“多看病多赚钱”转向“少生病少花钱”,主动开展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控,激发了服务动力。


3.智慧医院:用技术重构医疗价值链,效率与质量双提升


  • 诊疗流程再造:AI让诊断更快更准

厦门某医院的AI辅助诊断系统,覆盖影像、病理等场景,过去医生需要30分钟才能完成的肺部CT诊断,现在借助AI只需5分钟,准确率还提升10%。


  • 管理效能提升:大数据管住“不合理费用”

随着 DRG/DIP支付改革的推进,大数据监管成为控费的关键。重庆涪陵通过搭建医疗费用监管平台,实时监测医院的诊疗行为,对过度检查、不合理用药等问题及时预警,2024年累计拦截不合理费用超3000万元,控费精准度显著提高。


  • 区域协同升级:远程医疗让上级资源触手可及

重庆涪陵构建的“五大远程中心”(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检验、远程教学),让基层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就能享受到区医院专家的诊断服务。2024年该中心服务量超400万人次,其中80%以上是农村患者,有效缓解了“看病远”的问题。


4.地方实践:差异化探索,改革百花齐放


  • 河南洛阳:11.1亿元聚焦“五大专项”,破解资源下沉难题

作为中部地区的人口大市,洛阳的医疗痛点集中在“优质资源不足、基层服务薄弱”。为此,洛阳将11.1亿元专项资金投入“五大专项”,精准破局:

优质资源扩容:建特色专科,让患者“就近治大病”

重点建设肿瘤、精神心理、儿童康复等特色专科,比如在市第二人民医院打造肿瘤中心,引进直线加速器等高端设备,过去需要到郑州、北京治疗的肿瘤患者,现在在洛阳就能完成放疗、化疗,2025 年上半年该中心接诊量同比增长 40%。


便民服务优化:“一站式”结算+MDT,减少患者跑腿

推行一站式结算服务,患者在医院就能完成医保报销、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 “一单式”结算,不用再跑多个部门;同时推广多学科诊疗(MDT),针对肿瘤、疑难杂症患者,组织内科、外科、影像科等多科室医生联合会诊,避免患者“多头问诊”。


智慧医疗与互联网医院:让看病更便捷

建成覆盖全市的区域影像检验互认平台,减少重复检查;规划建设5家以上互联网医院,患者通过手机就能在线问诊、开具处方、药品配送,尤其方便了慢性病患者和行动不便的老人。


价格动态调整:提高医务性收入,激发医生积极性

完成2629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重点提高诊疗、手术、护理等医务性服务价格,降低大型设备检查、药品耗材价格。


福建厦门:13亿元凸显“两大特色”,打造区域医疗高地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厦门依托“两岸融合”优势,将1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两岸医工融合”与“学科全链条建设”,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两岸医工融合:引进台湾先进技术,提升诊疗水平

建立两岸医师培训基地,每年邀请50名台湾知名医师来厦坐诊、授课;在免疫性疾病、康复医学等领域开展合作,比如与台湾某医院联合开展“免疫性疾病精准诊疗 项目,通过基因检测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目前已服务患者超2000人。


学科全链条建设:打造“防—筛—诊—治—康”闭环

重点建设肿瘤学科,构建从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比如在社区开展免费肺癌筛查,对高危人群进行低剂量CT检查;在市级医院建立肿瘤多学科诊疗中心,术后患者可转到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形成“上下联动”的诊疗闭环,填补了区域肿瘤诊疗的空白。


5.改革深水区,如何破解“硬骨头”?


尽管20亿元专项资金带来了显著的政策红利,但公立医院改革进入“深水区”,仍面临不少挑战,需要持续破题。


当下的三大挑战:


  • 资金使用效率:部分地方“重硬件轻软件”

一些城市将资金重点投入设备采购等硬件建设,但在人才培养、信息化运维、机制创新等软件方面投入不足。比如某县医院用专项资金采购了核磁设备,但因缺乏专业操作医生,设备闲置率达30%,造成资金浪费。未来需强化绩效管理,建立“资金投入—改革成效”的挂钩机制,避免“重投入轻产出”。


  • 人才短缺:基层医护“留不住”问题仍突出

尽管有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但基层医护人员的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空间仍不如大城市医院,导致流失率居高不下。某西部县域医共体数据显示,2024年基层医护流失率达15%,其中80%流向了市级以上医院。需进一步完善“县管乡用”“职称倾斜”等激励机制,让基层医护“留得下、有发展”。


  • 利益再平衡:医保与医院的协同仍需加强

DRG/DIP支付改革要求医院控制成本,但部分医院的补偿机制尚未完善,导致“控费”与“服务质量”之间出现矛盾。


未来的三大发力方向:


  • 强化县域龙头作用:从 治病转向健康管理

比如通过县域医共体开展慢性病管理、老年人健康体检、健康宣教等服务,从源头减少大病发生率,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 深化“三医联动”:让改革形成“合力”

进一步推动医疗、医保、医药的协同改革,比如将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与医生薪酬改革挂钩,让医生的技术价值得到合理体现;同时完善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机制,降低患者用药成本,实现“医院得发展、患者得实惠、医保可持续”。


  • 扩大智慧医疗应用:用新技术打破“区域壁垒”

比如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病历共享平台,患者在不同省份的医院就诊时,医生能实时调取病史、检查结果;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让居家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护理,真正实现“医疗资源跟着患者走”。


20亿元中央财政投入,不仅为20个示范城市提供了资金支持,更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我国医疗体系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加速转型。


当然,改革不会一蹴而就,资金使用效率、人才短缺、利益平衡等问题仍需逐步破解。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央与地方协同发力、技术创新与机制改革双轮驱动,我国正加速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最后,我们是为广大医疗机构提供智慧医疗系统的服务商,如果贵医院需要智慧医疗HIS系统、智慧管理HRP系统、智慧运营HCRM系统,欢迎您随时沟通~

关注我们
关注康博嘉微信公众号

获取营销干货和最新活动资讯

4009-61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