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声,明确支持诊所开展检验业务,这份政策红利将如何重塑基层医疗格局,诊所又该如何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
过去,患者到诊所看病却要跑去大医院做检查;诊所因设备有限,难以开展精准诊疗;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不得不涌向本已拥挤的大医院...
但最近,国家开始针对这些痛点寻找解决方案。2025年7月,国家卫健委在回复中提出“大力支持数字化远程医学检验服务”。紧接着9月30日,国家卫健委再次明确表态“支持诊所开展检验业务”,并出台了具体实施细则。这两次密集表态向市场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诊所检验业务的政策壁垒正在系统性破除。
1.国家为何连续发力诊所检验?
国家卫健委在2025年9月30日对人大建议的答复中明确指出:支持诊所与第三方医疗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合作开展检验业务,推进区域检验资源共享。
政策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三大突破:
设备配置灵活化:诊所无需强制配备全品类检验仪器,可根据自身诊疗科目灵活配置设备,特别适配POCT(即时检验)等小型化、便捷化设备的应用。
合作模式多样化:正式明确两类合规合作模式——诊所可与第三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开展自身未配备设备的检验项目;在保证生物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委托医学检验实验室提供外包服务。
医保支持协同化:基层医保优惠政策向诊所倾斜,患者在诊所就诊的普通门诊报销比例比二三级医院高出5-10个百分点;民营诊所与公立机构医保定点申请“一视同仁”。
数据显示,全国诊所总量已接近40万家,但这些基层医疗机构长期以来存在“诊断能力短板”。此前多数诊所因缺乏检验设备,对感染性疾病、慢性病等常见病的诊断依赖经验判断,难以精准区分细菌/病毒感染、明确病情严重程度等关键信息。检验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基层诊疗水平的核心瓶颈。
2.检验放宽政策将如何重塑诊所行业?
诊所功能定位将发生根本转变:从“常见病初步诊断和治疗”升级为“精准诊断+健康管理”的双核心模式。
这一转变意味着诊所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具体表现在:
服务边界扩展:诊所不再只能处理感冒发烧等简单病症,而是可以深度参与慢性病管理,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供定期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监测,实现真正的全程健康管理。
诊疗流程优化:通过即时检测快速锁定病因,患者无需辗转奔波,诊疗效率可提升50%以上。在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发期,这类服务的重要性尤为凸显。
医疗价值提升:检验数据带来的精准诊断,极大地提升了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和可信度,患者因为“能查能治”而留下,忠诚度远高于一次性的“开药”服务。
政策将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正、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2023年我国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ICL)市场渗透率仅6%,远低于美国的35%、日本的60%,检验资源共享潜力未充分释放。
政策松绑正是为了激活基层承接能力,让诊所真正成为分级诊疗体系的坚实“网底”。
3.诊所如何把握这一机遇?
面对这一政策红利,诊所经营者应如何行动?选择适合的合作模式是关键第一步。
目前主流的三种模式包括:
配置小型化即时检测设备:适合开展血常规、感染指标、幽门螺杆菌等27个快速检验项目,具有操作简单、出报告快、占地小的优势。
与第三方检验机构合作:无需购置设备即可提供全项目检测服务,可对接LIS系统,检验结果自动回传至诊所。
使用一体化云检平台:系统直接开单→设备检测→AI智能解读→生成报告,全流程自动化,报告自动推送给患者,提高服务体验。
诊所内部升级同样不可或缺:
空间改造:规划出符合生物安全标准的采样区(采血区)、样本暂存区。
技能培训:确保护士或医生熟练掌握静脉采血、样本采集、保存和冷链运输的知识与技能,保证样本质量。
质量管控:接入属地监管平台,实时上传执业信息,全面纳入区域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把握政策红利窗口期至关重要。目前正值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尽早建立检验服务,有助于诊所更好地服务患者和跟踪复诊情况。随着政策全面落地,两类诊所将脱颖而出:
专业化诊所:深耕某一领域(如儿科、慢病管理),通过精准检验提升服务能力;
智慧化诊所:接入云检平台,实现开单、检测、报告解读全流程自动化,患者候诊时间压缩至10分钟内。
随着诊所检验能力的提升,患者不再需要为基础检验奔波于大医院,基层医疗的真正价值得以彰显——构建起分级诊疗的坚实基础。对于诊所经营者,此刻正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抓住政策红利,选择合适模式,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方能在基层医疗新格局中占据先机。
最后,如果您的诊所需要一款集线上预约、客户管理、线上商城、进销存管理、营销管理、微信服务、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诊所管理系统,欢迎随时联系。
获取营销干货和最新活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