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这项被置于“更加突出位置”的政策,核心目标直指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让亿万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便捷、更优质、更多层次的健康服务。
1.直面痛点,强基惠民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基层医疗卫生网络:超过60万所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扎根城乡社区,超过500万名 基层医务人员常年奋战在健康服务的第一线,承担着预防、保健、康复以及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重任。
然而,基层医疗长期面临着资源相对不足、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的挑战。设备陈旧、人才短缺、药品不全、医保报销受限等问题,使得部分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和首选度不高,“小病跑大医院”的现象依然存在,加剧了大医院的压力和患者的负担。
《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正是针对这些痛点精准施策。它强调“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发力,通过加大投入、完善政策、优化机制,系统性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其核心在于让基层真正“强”起来,让群众真正“信”得过。
2.资源下沉:提升能力,让“家门口”有好医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在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近年来,各地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例如:
•四川、湖南等地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 在距离县城较远、服务人口较多、服务能力较强的乡镇卫生院,通过升级改造、资源整合,打造区域性的医疗次中心。这些次中心在硬件设施、诊疗技术、管理水平上基本达到二级医院标准,有效承担起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让周边乡镇居民无需长途跋涉到县城,就能解决大部分健康问题。
•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建设: 新政将进一步推广“上级医院专家常年驻守帮扶”、“联合门诊”、“联合病房”等模式。这意味着县级医院乃至更高层级医院的专家将定期甚至长期在基层医疗机构坐诊、带教、查房,直接参与基层诊疗服务。这不仅提升了基层处理复杂病例的能力,也通过“传帮带”为基层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3.医保改革:倾斜基层,用药更便捷
医保支付政策是引导患者就医流向的关键杠杆。此次新政的一大亮点,就是明确提出“完善医保支付等政策,扩大用药种类,提升基层看病就医保障能力”。
•医保支付向基层倾斜:这意味着在基层看病,报销比例可能更高,起付线可能更低,报销范围可能更广。这将有效降低患者在基层就医的经济负担,增强基层医疗的吸引力。
•扩大基层用药目录:长期以来,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备种类有限是制约其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新政要求扩大基层用药种类,特别是将更多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纳入基层配备范围。这将极大方便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地开到所需药品,减少频繁奔波。
•地方实践探索: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作为基层门诊统筹综合改革全域试点县,正在积极探索优化基层医疗保障服务的新路径。湖南省更提出要建立符合基层中医药诊疗特点的医保支付模式,遴选中医优势病种,推动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这为发挥中医药在基层的独特优势提供了政策保障。
医保政策的优化,将从经济杠杆和用药保障两方面,显著提升基层医疗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4.财政投入:真金白银,夯实基础
强大的基层医疗离不开持续的财政投入保障。新政明确“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倾斜力度”,为基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地方财政保障:浙江海盐县就是一个积极实践的范例。该县财政局持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建立了财政投入可持续增长机制。仅2025年,其预算就安排了高达 2.52亿元 用于支持基层医疗,截至7月已下达补助资金 1.15亿元。这种真金白银的投入,确保了基层机构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
•中央资金支持:国家层面的支持同样力度空前。国家发展改革委2025年将统筹各类中央资金约88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加强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并推进县域内检验检查、影像诊断、病理诊断、心电诊断、消毒供应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的建设。这些投入将直接改善基层医疗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资源共享能力。
持续、有力的财政投入,是破除基层医疗发展瓶颈、改善就医环境、提升服务能力的根本保障。
5.人才培养:固本培元,打造“留得住”的队伍
人才是基层医疗发展的核心引擎和最大短板。新政将“大力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培养工作”作为重要抓手,旨在为基层量身定制、培养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医疗卫生人才。
•订单定向培养:通过高考提前批次录取,为乡镇卫生院等基层机构定向培养医学生。学生在校期间享受“两免一补”(免学费、住宿费,补助生活费),毕业后需按协议到定向基层单位服务一定年限。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层“招人难”的问题,为基层输送了稳定的人才来源。
•地方目标引领:湖南省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拥有0.6-0.8名合格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要 超过25%。这凸显了对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也指明了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
通过订单定向培养、在岗培训提升、待遇保障倾斜、职业发展通道拓宽等多措并举,新政致力于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扎根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6.数字化转型:智慧赋能,提质增效
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新政也将推动基层医疗的数字化转型,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线上健康管理:江西省提出通过组建微信群、开发健康APP等方式,构建线上健康服务团队,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健康咨询、预约挂号、会诊转诊、随访管理等服务,拉近医患距离,提升管理效率。
•智慧服务模式:深圳市南山区首创的医联体“南山模式”颇具代表性。该模式实现了全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人、财、物的集约化管理。在服务端,居民可享受“信用就医”带来的“先诊疗后付费”便利;在药品获取上,24小时智慧药房让患者可以自助领取药品,大大提升了便捷性。
•数字化绩效管理:浙江海盐县采用数字化绩效考核系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量进行精细化采集和分析。结合大数据工具和人工随机抽查,建立了服务质量责任追溯制度,使绩效考核更加科学、公平、透明,有效调动了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
智慧医疗的应用,正在重塑基层医疗服务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能,为居民带来更智能、更便捷的就医体验。
随着《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的全面实施,一幅基层医疗蓬勃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专家就在身边:县级医院专家定期下沉坐诊将成为常态,居民在社区医院就能享受到上级医院的诊疗技术。
•看病更省钱省心:医保支付政策向基层倾斜,报销更便捷、比例更高;基本药物目录扩大,常用药、慢性病药在基层开取更容易。
•能力显著提升:在资源、人才、技术、管理的全方位支持下,基层医疗机构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将显著增强,达到或接近二级医院水平。
•就医便捷高效:数字化转型让预约、诊疗、取药、健康管理更加智能高效,“家门口”的优质服务触手可及。
作为“十五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是一项惠及全民的系统工程。它的启动和实施,为基层卫生健康事业的长远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基层医疗的黄金发展期已经到来,强基固本,方能惠泽万家。
最后,如果您的诊所需要一款集线上预约、客户管理、线上商城、进销存管理、营销管理、微信服务、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诊所管理系统,欢迎随时联系。
获取营销干货和最新活动资讯